火元记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火元记文学 > 弃暗投明 > 第一百一十五章 荐才刘晔,屋漏偏逢连夜雨

第一百一十五章 荐才刘晔,屋漏偏逢连夜雨

度惊道:
    “此何人也?”
    虽说他不认识刘晔,可听着佐世之才这四个字,便知道此人不简单。
    秦瑱见刘备不知,索性对其道:
    “说起来此人亦是汉室宗亲,乃光武之后......”
    当下他就将刘晔的生平给老刘介绍了一遍。
    要说刘晔,绝对是汉末奇人之一。
    其人年少知名,七岁之时,其母去世,临终前交代刘晔,其家仆秉性极差,让其长大后除去此人。
    结果还没等长大,十三岁时,就直接斩杀了此人。
    杀人之后,坦然对其父请罪,获取了其父原谅。
    汝南许劭此时在扬州避难,一见到刘晔,就知道这小子并非常人,称赞其为佐世之才。
    此后也就如许劭所言,刘晔展现出了非同常人之才。
    其人料事如神,言之必中,可谓一流谋士。
    只可惜在原本历程之中,投效了老曹,因为其汉室宗亲的身份,并未受到重用,最后郁郁而终。
    之前他不给刘备推荐,一是因为这哥们年纪还不大,满打满算也就十九岁。
    二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还远在沛国,不一定能让刘晔出山。
    而现在不同了,他们占据淮南之势已成,刘晔作为淮南人,有刘备亲自上门,多半是能成事的!
    因而他们完全可以趁着这次南下的机会拜访刘晔。
    如果能请动刘晔,那不仅老刘又多一个大才辅佐,他个人的工作量也可以大大减少。
    现在徐庶要守家,袁涣又不善于军事,地盘小还能支撑,等以后地盘大了,要分兵就容易出问题。
    所以这个时间去请刘晔出山,绝对是一个最佳的时间点。
    而刘备听得秦瑱之言,也不由啧啧称奇道:
    “是备孤陋寡闻,竟为听过这等英才之名!”
    “如今看来,是当前去相邀!”
    当下,刘备自然不再犹豫,点起兵马就与秦瑱一道南下。
    这一次,他留下了张飞、雷簿、关平以及袁术降将戚寄等人驻守寿春。
    带上了赵云、陈到、夏侯兰等人一路南下行来。
    结果兵马才到半路,就收到了消息,言说孙策彻底弃守九江,带着兵马全部南下。
    事情之所以如此,还得从当日孙策兵败说起。
    却说当日孙策兵败之后,自是满心愤恨,但面对刘备和吕布联军,也是无可奈何。
    连撤军数十里,方才收拢残兵。
    但连续收拢了一日,都未曾收拢多少溃兵,又听陈武、宋谦等人战死的消息,孙策心中自然不是滋味。
    见士卒言说周泰逃走不知所踪,便派探子连路搜寻周泰消息。
    一连收寻一日,还未曾见到周泰踪影。
    周瑜见孙策这般,心中也是难受,可现在的局势容不得他们继续停留,于是又劝孙策率兵南下。
    孙策无奈,只得令探子继续收寻周泰踪迹,同时带着残兵旧部南下。
    一路行至浚道城,见得徐逸之后,君臣相对而泣。
    听到孙策败军于北,徐逸自然恼怒,誓要带兵北上击之,可满打满算,他们麾下也就三千多人。
    别说北上击之,就连合肥的都取不了。
    故而孙策只得强行压住了徐逸北上之心。
    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他这边刚到浚道,吴郡吕范就传来了消息。
    言说吴郡生乱,山越祖郎、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合兵四万余,四处攻城掠地。
    又有吴县城内许贡旧部与世家联合,里应外合,与严白虎等人攻陷了吴县。
    孙策闻言,自然大惊,急忙询问缘故。
    这才知晓,原来在他们北上之前,陈瑀就派了都尉万演南下说服众人反叛。
    本来是孙策一北上就要动手的。
    可不知道为什么,万演等人说服严白虎等后,就直接停下了动作。
    甚至万演其人都留在了吴县周边的石城山上,未曾下山。
    彼时吕范听了孙策之令,回到吕县戒备,希望抓到刘备军的细作,由此反倒略过了广陵所来之人。
    这一下正中陈登之计,他一面令人通知严白虎等人按兵不动,一面先行策反山越各部。
    山越大帅祖郎一反,就吸引了吕范的注意力。
    同一时间,会稽士族也被说动,联合反叛。
    吕范见之,直到中计,急忙请求孙贲等人南下抵御山越,不料兵马刚走不久,严白虎等人就直接杀下山来,取了吴县。
    亏得有大将孙河、朱治等人誓死拼杀,方才保住了孙策家小。
    可这也导致吴县彻底陷落,被严白虎当成了据点。
    在陈登的谋划之下,丹杨、宣城、泾县、陵阳、始安、黟县、歙县、阳羡等地豪强贼乱纷纷揭竿而起。
    短短几日之间,就让整个江东乱成了一团。
    吴郡大半陷落,唯有吕范、朱治等人还在曲阿坚守不出。
    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孙策气得浑身颤抖,怒发冲冠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翁止熄痒婉燕 一天晚上用了好几个小雨伞 路虎车内激战2小时 灵境行者 我身体里的那个家伙插曲叫什么 重生八零年代奔小康